“在极度干旱的沙漠,这台车一天能‘生产’332.4公斤水,按每人每天饮用、洗漱20公斤水计算,可够16人用。”昨日,湖北江南专用特种汽车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陆学保指着一台大型箱式货车说。
打开这台名为饮用水应急取制车的汽车后车厢,里面安装着类似风机的复杂设备,核心技术是将空气中微量水分压缩收集。该车由江南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研发,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是随州的金字招牌,也是其最具特色产业之一。
野蛮生长过程中,“专汽之都”曾遇成长的烦恼: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含量不高。改装、扩容、随意超载,买卖合格证、违规上牌……极少数企业的不规范行为一度被媒体曝光。
该市经信委主任布厚伟介绍,一年多来,随州专汽企业紧贴市场需求,加强技术设备改造和产品研发,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更新发展观念和管理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转型升级。
专汽产品结构趋于优化。目前,随州专汽企业可生产涵盖7大类、5000多个国家公告内专用车品种,汽车零部件800多个品种、1500多个规格。以传感器、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精密传动装置等为代表的新型装备及技术在产品生产中得到充分运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大量涌现,研发生产的饮用水应急取制车、治沙植草喷播车等一系列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或具有领先水平,各家专汽企业都有了自己的“尖板眼”。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100多家专汽企业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专汽企业拥有专利技术200多项,6家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6家,省、市级各类技术中心21个,拥有6个中国驰名商标、18个省著名商标,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服务平台不断完善。设在随州的“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已开展新能源汽车、汽车轻量化、救灾应急车等多个项目的研发工作;国家级质检中心已完成选址等前期筹备工作;“专汽之都”综合信息平台、随州专汽博览中心已启用。下一步,该市将重点建设湖北省专用汽车设计服务、信息服务、营销服务、金融服务和人才服务“五大平台”,建好湖北专用汽车技术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物流中心和中国专用汽车博览中心“四大中心”,打造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三大基地”。
从缺煤无气少电到新能源发电全省第一
随州,本是全省唯一没有大型电源点的地级市,无油、无煤、无气、少电,能源自给率很低,主要电力来源于襄阳和孝感市的末端。
然而,随州有较好的资源: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境内桐柏山、大洪山区域风能集中;多晶硅年产能1500吨,光伏产业链完善。
经科学论证,该市提出:立足风力资源、光伏资源、农业资源优势,向绿色能源要发展红利,克难攻坚,争资立项,招商引资,创建“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城市”。
随县二妹山巅,一座座80米高的风力发电机组塔上,45米长的叶轮呼啦啦旋转,机房里发电量滴溜溜飙升,电能经国家电网并网送达千家万户。
2012年,国内能源巨头华润集团率先在这里建设装机容量15万千瓦的风电场,后又在天河口建起99台风电机组。目前,华润在随州已建成风电场5个,总装机25万千瓦。
紧接着,华能、中广核、湖北能源等知名能源企业纷纷抢滩随州风电。
十二五期间,随州规划了二妹山、大洪山、中华山等5个风场区,总装机83万千瓦,年可发电约16.6亿度。目前,随州并网风电规模达45万千瓦,占全省“十二五”规划风电装机规模的30%。
光伏发电也生根发芽。随州高新区马鞍山,全省最大的100兆瓦地面光伏电站正在紧张安装,计划本月底实现整体并网发电。
按计划,十二五末该市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将达200兆瓦,年发电将达2亿度。
利用秸秆、稻草等丰富资源,该市力推生物质发电。目前,省发改委核准了随县厚德生物质发电项目,总装机30兆瓦,建成后年消耗生物质25万吨,年发电量达1.7亿度。
照此计算,十二五末,随州每年可产生绿色电能20多亿度,占该市总用电量的60%左右。
新能源发展有力助推了随州能源结构调整,还带动建材、交通、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拉动随州“绿色经济”大步前进。
随州,一跃成为全省最大新能源城市。
“三民工程”保民生GDP
要绿色GDP,也要民生GDP。
一年多来,随州市坚持人民至上,利民惠民,在曾都区试点以“发展民主、保障民生、凝聚民心”为主要内容的“三民工程”,创新社会管理、拓展为民服务、巩固基层政权。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事务越来越重,社区干部整天忙得团团转,群众还一度不买账。
该区积极发展民主,扩大决策范围,完善决策事项目录,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或居民普遍关心的党务、居务要事,一律提请村、社区党员大会和群众代表会议(或群众大会)进行“两会制”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今年以来,全区37个社区通过“两会制”共形成决议355项,否决提议17项。草店子社区书记刘锦华说,自从民主工程实施后,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归宿感大大增强,争当志愿者。目前,曾都2280名社区志愿者积极开展购物配送、家政服务、法律援助等各种服务。
保障民生,关键看能否做到群众心坎上。市级领导深入包保社区了解民意,区、街道、社区干部进网格、入居户收集民情,“两代表一委员”定期进社区听民“说事”,让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放到“聚光灯”下,其中居民办事跑断腿等问题成为群众最急最盼。
立行立改。各社区推行的“代办”服务大受群众欢迎。今年来,曾都区对延伸到社区办理的4大类32项便民服务事项优化调整,取消了“酒类流通备案登记”等7个项目,新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理”等7个项目,使代办服务项目更贴近居民需求。
同时,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今年来免费为8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70岁以上的低保老年人以及重点优抚对象发放12349“一键通”手机400部,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140余次。
为解决社区服务有心无力的问题,曾都区采取财政筹集加社区自筹的办法,为每个社区筹集100万元至200万元的爱心救助基金,先后救助和帮扶了4021名社区困难居民。
该区448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还“一对一”结对帮扶448名特困居民,今年来共落实帮扶资金26万多元,解决实际问题200多件。同时,该区今年新建4个爱心超市,上千人得到救助。
书记访谈
实干兴市特色突破
——访随州市委书记刘晓鸣
记者:您一直强调实干兴市,出于怎样的考虑?
刘晓鸣:随州是全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发展不够是最大市情。唯有多干少说、埋头苦干,保持“实力不足能力补”的劲头,才能闯出竞进提质的新路。
记者:市委、市政府在推动实干上拿出了什么措施?
刘晓鸣: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贯彻落实“三维纲要”过程中,分不同层次建立了县域经济观摩、乡镇大比武和部门“周报月评年考”等干部考核机制,引导广大干部比实效、不图热闹,比实干、不图虚华,比韧劲、不图一时,让庸官混官混不下去,让干将良将扬眉吐气。
记者:实干中,随州如何增强实体经济活力?
刘晓鸣:我们通过设立金融风险基金,撬动金融机构增加贷款;多举措推进全民创业,全市新增市场主体注册资金100亿元,推动优质民营企业反向分享国企改革红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航工业、中国航天、中国重汽等十多家500强国有企业与本地企业联姻。元至10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22.4%、24.3%、12.2%。
记者:随州特别注重特色发展,为什么?
刘晓鸣:随州在全省区域竞争中,如果讲总量,很难进入第一方阵,但在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上,应当有自己的作为。我们力求“补课”、“突破”并重,“补课”就是补发展之课、改革之课、开放之课;“突破”就是在差异化发展上要有所作为、力争上游,为湖北建成支点作出随州贡献。
记者:一年多来,随州在特色突破上取得哪些成效?
刘晓鸣:一是坚持擦亮“中国专用汽车之都”这块金字招牌,实现专汽量与质的双提升,与华科大合作建成省专汽研究院,与中机联共办中国(随州)专汽博览会,正在建设国家专汽质检中心,被认定为国家专用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专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地区。二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香菇产业转型升级,香菇工厂化栽培走在全国前列;茶叶出口异军突起,今年来稳居全省首位,全年出口总额可达4000万美元。三是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产业。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齐发力,随州已成为全省最大新能源城市。四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香菇出口连续3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元至10月,全市出口近10亿美元。五是坚持铸文化之魂、绘山水之美,建“神韵随州”。弘扬炎帝文化,大洪山核心景区和随州文化公园建成开放,并跻身国家4A级景区;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全省环保模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