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专用汽车之都”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发展为例
湖北省专用汽车产业发展随州课题组
专用汽车是指在通用汽车或者特种汽车底盘基础上经过改装的,装置有专用设备,具备有专用功能,用于专项运输或专项作业的汽车。主要包括厢式汽车、罐式汽车、自卸汽车、起重汽车、仓栅汽车和特种汽车六大类。专用汽车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湖北作为中国三大传统汽车产业基地(上海、吉林、湖北)之一,在我国汽车工业特别是在商用车载货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随州市作为湖北省汽车工业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专用汽车生产基地,2007年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专用汽车发展前景广阔。以随州为基础发展专用汽车产业,是湖北汽车工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国内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国内专用汽车产业发展面临如下形势:
1、总体规模迅速扩张。“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国内专用汽车产业得到空前发展,专用汽车年产量2001年至2008年依次为13万辆、18万辆、23万辆、35万辆、50万辆、60万辆、71万辆、89万辆,年均增长30%以上。至2008年底,全国专用汽车企业已达827家,专用汽车品种达5310个,其中厢式汽车品种1580个、特种汽车1030个、罐式汽车876个。专用汽车产量占当年载货车产量的比重已从2001年的不足20%提高到2008年的41%,平均每年增速高于载货车13个百分点。其中发展较快的专用汽车品种有混凝土搅拌车、车辆运输车、罐装汽车、半挂汽车、起重汽车、特种作业车等。同时,一大批优质专用汽车生产企业在全国各地纷纷崛起,如中国重汽(山东)、中联重科(湖南)、中集集团(广东)、华菱汽车(安徽)、华威专汽(湖北)等。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产业技术的升级,70%以上企业拥有产品研发能力,CAD技术得到全面应用,专用汽车已实现从进口到出口的转变。
2、区域竞争明显加剧。专用汽车产业带有很强的区域性和联动性,因此成为近年各地竞相发展的重点产业。除湖北随州、湖北十堰、吉林长春、山东梁山四大专用汽车传统基地外,辽宁、河南、上海、河北、湖南、福建、重庆等地也相继挂牌设立专用汽车产业基地,专用汽车企业遍布全国,区域竞争明显加剧。如辽宁铁岭投资12亿元打造全国最大的专用汽车生产基地,园区规划占地22平方公里,设计专用汽车年生产能力50万辆,经济规模过千亿。各地政府鼓励发展专用汽车产业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专用车行业处于发展上升期,空前的市场容量和发展潜力对社会资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二是国外专用汽车制造产业看好中国专用车市场前景、制造能力和低成本优势,开始向我国转移;三是专用车已成为多种高新技术和专用装置的载体,对相关行业具有较强的带动力;四是专用汽车产业原料采购、产品销售带有很强的区域性,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拉动力。
3、产业政策逐渐趋紧。2009年6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专用汽车和挂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对专用汽车行业管理作出新的规定:一是对新增或基本情况有变化的企业按照新的准入管理规则实施准入。从目前情况看,新增专用汽车企业几无可能,进入专用汽车行业或者异地生产,只能实施兼并重组。二是规定特种作业车或特种消防车生产企业,在生产特种作业车或特种消防车产品一年后,方可申请生产特种作业车底盘的许可。三是鼓励并逐步推行汽车整车(含底盘)生产企业对采用本企业产品进行后续制造的专用汽车生产企业和专用汽车产品实施统一管理。
从国家专汽产业政策和世界专汽发展趋势来看,国内专用汽车产业将长期处于繁荣发展的阶段。
二、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随州市专用汽车产业在国家和湖北省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历经4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专用汽车四大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全市专用汽车规模以上企业180余家,其中进入国家公告目录的18家,产销过亿元的15家、过5亿元的3家,形成年产各种专用汽车12万辆、专用汽车底盘5万辆、汽车车身5万台、车轮400万只的生产规模,产品遍布全国,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随州共生产专用车3.2万辆,创产值58.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8%、41%。2008年共生产专用车4.1万辆,创产值71.4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3%、44%。2009年随州可望实现专汽规模企业过100家、专汽产值过100亿元。
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企业扎堆效应明显,产业链条已经形成。形成了东风随州专汽、航天双龙、重汽华威、楚胜专汽、大力专汽、程力专汽等57家专用汽车生产企业集群,湖北齐星、楚威车桥、全力富华、华龙车灯、茂星胶带等82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集群,新楚风、东风随州专汽、金力车辆3家整车及底盘生产企业集群,专用汽车产业链条完整。随州已成为国内专用汽车产业集聚发展的典范,示范效应明显。
2、企业产品丰富多样,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所产专用汽车涉及半挂车、自卸车、散装水泥车、罐装水泥车、罐式车、厢式车、消防车、垃圾运输车、轿车运输车、起重作业车、农用低速车和客车共12大系列300余个品种。所产汽车配件涉及车身总成、传动系统、车轮、内装件、灯具、线束、电池、液压件、散热器、消声器、铸造件等200余个品种1000多种规格,配套服务东风、重汽、陕汽、柳汽、川汽、南汽等国内众多知名整车企业。罐式专用汽车、城市环卫用车、平头车身、钢制车轮、汽车铸造件产销量居全国首位。
3、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产业创新能力突出。机电液汽一体化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模块化设计及生产、模具开发及应用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大大提升,油田类车辆、起重车辆、新型环卫车辆、轻型旅居车辆、特殊作业车辆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车辆不断涌现,高速公路检测车、沙漠植草喷播车处于国际领先技术水平。“齐星”、“大力”专用汽车商标创中国驰名商标。
4、对外合作步伐加快,产业资源大量进入。引进三江航天集团控股湖北双龙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控股湖北华威公司、东风公司收购湖北专汽公司重点发展专用汽车、广东富华公司联手随州全力公司共建全力富华打造亚州最大的汽车铸件基地,为随州发展壮大专用汽车产业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为优化随州专用汽车产业结构、促进随州专用汽车产业的快速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州专汽产业发展具备国内其它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是传统产业优势。随州地处湖北汽车工业走廊中段,是国内专用汽车的主要发源地,在同行业中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随州专用汽车产业依托东风公司,并与东风公司错位发展,在上世纪60年代创办湖北专汽、湖北驰乐、湖北天风3大专用汽车厂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专用汽车生产基地。
二是交通区位优势。随州地处中国中部之“中”,交通便利,4条铁路、3条高速公路、3条国道贯穿全境,路网之密布为全国同类城市所少见。从随州东到上海、西到成都、南到广州、北到北京,都在1000公里半径之内。全国主要商用车公司均将随州作为产品中转站,定期在随州举办新产品发布会,随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载货车底盘采购地区和专用汽车销售地区。
三是产业资源优势。目前,随州市被列入国家《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专用汽车生产企业18家,其中专用汽车底盘企业3家,可生产包括汽车底盘、载货车、客车、专用汽车、低速汽车、农用车等在内的各式各样的专用汽车,企业密集度、资质密集度、产品密集度和产业规模在全国少见。随州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条完整,所有汽车零部件均可就地采购,具有本地完整配套的独特优势。
四是发展潜力优势。随州目前正在沿316国道随州段打造“25公里专用汽车走廊”。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专用汽车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专汽产业的发展。东风汽车、中集集团、中航工业、星马汽车集团等国内重要商用车生产企业正与随州专用汽车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做大做强国内专用汽车产业。
五是人力资源优势。随州原有的大型国有汽车生产企业过去40多年培养的大批技术和管理人员成为随州发展专用汽车产业的强力支撑。全市50余所职业教育学院(校)每年为专用汽车生产企业培养1万多名产业技工,专用汽车产业工人和市场销售人员已经超过6万人。
随州已经具备引领湖北专汽产业发展的实力。
三、湖北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对策
(一)指导思想
未来十年,湖北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要以“中国专用汽车之都”随州50平方公里专汽走廊为基地,按照规模化、系列化、集群化、外向化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产业整合,坚持专用汽车制造与零部件升级并举,创新产品、创优品牌、创造标准、创大市场,形成布局合理、生产集中、秩序良好、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汽车工业新格局,实现专汽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统筹兼顾。以国家专用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为指导,按照“企业集中、产业聚集、分工协作、资源节约”的原则,科学编制湖北专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既巩固和扩大罐式车、自卸车、半挂车等传统专用车制造优势和规模,又积极发展铝合金罐类、专用自卸类、厢式运输类、特种结构类、作业类专用车;既积极引导全省专汽及零部件企业和社会资本向随州区域聚集,又统筹兼顾武汉、襄樊、十堰等城市专汽产业发展,努力在全省培育体系完整、分布合理、功能互补、“专精特新”的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2、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上下游一体化的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形成集底盘生产、专用车生产、零部件配套、研发检测、物流仓储、贸易经营等功能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重点培育一批专汽特色品牌、大型专汽集团,将专汽产业做大做强。
3、市场引导,持续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研发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着力培育自主品牌,为专用汽车产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4、整合资源,培育集群。以资本为纽带,以政策为动力,以随州专汽走廊为载体,通过兼并重组整合全省现有专汽企业的产能、资质、品牌、市场,通过招商引资推动新增专汽企业向随州专汽走廊聚集,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专汽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升级。
(三)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以“十一五”机械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省专汽产能达到15万辆为基数,按照20%的年均增长率测算,2020年我省专汽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目标可定位为:产能达到93万辆,零部件达到74万辆配套能力,实现销售收入4000亿元,专用汽车产量、产值均达到全国专用汽车产值的五分之一,将随州专汽走廊建成中国最大、亚洲第一、国际一流的专用车生产基地,将随州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专用汽车达到200多个系列、1500多个品种,轻、中、重型比例为3:4:3。形成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的专汽企业、10家过100亿元、30家过50亿元的专汽及零部件企业集团。自主品牌专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超过30%、出口占产销量的比例接近10%。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累计达到10个,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自主研发专用车产品、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期目标(2010-2011年),稳步发展阶段。制定专汽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软硬环境,引入中外实力强、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入驻随州专汽走廊,初步形成产业集聚、稳步发展的局面。
中期目标(2012-2015年),产业扩张阶段。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齐备,基地内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若干系列核心企业及品牌企业、品牌产品。
远期目标(2015-2020年),产业升级阶段。出口加工业、高新技术业、新兴第三产业上升到很大比重,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实现专汽工业发展与服务增值相结合,随州专汽走廊发展成为综合现代化外向型工业园区,跃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四)发展措施
准确把握专用汽车行业政策、法规和标准,抢抓国家扩大内需、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历史机遇,举全省之力推进专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专用汽车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结构调整。抓住当前国家完善汽车企业重组政策的机遇,大力调整结构,着力解决专汽企业不“专”、产业链条不完善等诸多矛盾,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一要调整产品结构。引导和支持专汽企业重点发展不锈钢、铝合金等新型材料的轻质、高档罐式车辆,适合高等级公路运输的重型牵引车、各种专用半挂汽车,道路养护、抢险救援等高等级公路服务车辆,配套服务提升城市功能的市政类、环卫类、文化生活类、医疗类、城建工程服务类、消防类各种车辆,油田专用车、机场专用车和重大工程类用车,开发出类别更多、品种更多、适销对路的高新技术产品;以专汽龙头企业为统领,对专用汽车企业进行适当分工,使1个专汽产品最多由3-5家企业生产,1家专汽企业最多只生产几大系列产品,实现“专精特新”的目标,在细分市场中分工协作、错位发展。积极引导和支持零部件生产企业围绕产品多元化、客户及市场多元化、国际化的目标,加强技术研发,加强管理创新,推进战略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二要调整组织结构。以政策之力调整:借鉴辽宁在铁岭市打造其专用汽车基地的经验,将湖北新引进和新扩规的专汽企业全部放到随州专汽走廊发展,实行“飞地”管理,并享受贴息贷款、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以市场之力整合:鼓励省内主机厂、大型运输类专用汽车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产业资源优化配置,推进现有公告企业通过重组、并购、参股、控股等有效形式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和无资质的企业进行改造、改组,通过招商引资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攀高结贵,加快企业集团化发展步伐,形成大、中、小企业及中外合资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推进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对上、下游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向专业化、系列化、模块化方向发展。三要完善产业链条。专用车行业要利用好湖北新楚风整车资质,培育专用车底盘龙头生产企业。零部件行业要向既能配套国内专用车(整车)企业、又能进军国际市场的方向发展,工程机械生产行业要向系列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模具、五金、橡胶等行业要开发专汽装备类产品。整个专汽生产行业要加强左右联系、上下合作。大力发展专汽销售、保养维修、物流、保险租赁等专汽“后市场”行业,为专汽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努力形成“零部件(二、三级供应商)━━模块化总成件(一级供应商)━━专用汽车━━专汽制造服务业(包括研发、贸易、物流等)”这样一个核心竞争力强、专业化分工细、配套完备、具有强大带动力的专汽产业链。
2、坚持自主发展,推进科技创新。我省专汽产业的技术大多集中在通用零部件生产和成车组装环节,产品的核心零部件以及整体研发技术基本上处于空白。必须开展自主创新,推进专汽产业从产业链的价值低端向高端跨越,实现由“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转变。一要坚持一个模式。坚持自主开发、自主建设、自主生产、自主销售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形成自主核心技术,避免受制于人。结合我省专汽产业发展实际,现阶段应当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采取合资合作方式,加大技术和专家引进力度,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省内专汽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尽快形成自己的品牌体系。二要发挥“两个力量”。赶超世界专汽生产技术水平,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双重努力。专汽企业要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适应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和人才引进,加强自身标准体系建设,突破专用车底盘、专用车装置等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专用车的节能、环保和安全技术水平;零部件生产企业要按照系统开发、模块化配套的发展趋势,与专用车企业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积极参与专用车企业的产品开发,不断提高系统零部件开发水平。政府要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引导专汽企业围绕《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项目及产品目录》开展技术改造,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省政府设立汽车产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对列入省级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资助。三要建设“三个中心”。在随州投资建设湖北专用汽车技术、检测、物流“三个中心”,服务全省、辐射全国,推进专汽产业由粗放型、数量型、分散型向技术型、质量型、集约型转变。湖北省专用汽车技术中心(湖北省专用汽车工程中心、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主要聘请专用车技术人才设计、试制专用车新产品,开发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高附加值专用车;湖北省专用汽车检测中心主要承担武汉、随州、襄樊、十堰等地市专用车及配件产品技术检测和质量监督,促进企业按标准生产;湖北专用汽车物流中心以现有随州国际汽配城为基础,吸纳全球汽车配件产品进入中心交易,设立东风汽车、中国重汽、一汽集团等专用车底盘周转库,聚集钢材、底盘、车桥等配件生产企业,承担运输、配送、交易等职能,缩短运输半径,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快速采购,增强区域竞争力。以“三个中心”为平台,建立研发机构,引进高级人才,构建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3、坚持聚集发展,建设专汽走廓。一要大手笔建设。根据湖北专汽走廊发展规划的要求,在随州建立“湖北专用汽车产业园”,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产业链的组织方式、开发区的管理模式、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分片建设生产加工区、研发区,在专汽走廊周边打造零部件配套区、物流交易中心、职业教育中心。生产加工区达到“七通一平”标准,不断提升项目承载力。研发区建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研发区,包括整车及配件研发中心、整车及配件检测中心、科研机构创业服务中心;第二部分是专用车产品总装及生产性实验区;第三部分是专用车整车试车场。零部件配套区建设分为产业园区、创业园区、生活园区,重点发展汽车配件、机械制造、橡胶、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物流交易中心建设分为商品展示交易区、物流仓储配送区、商务办公区、生产配套区,经营以工业原材料为主,以其他生产、生活资料为辅。职业教育中心以随州各类职业院校为依托,打造集教育、培训、科研、生产、就业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为打造“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提供充足的技术人才保障。二要大气魄引资。抢抓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湖北区位、人才、市场、产业基础优势,利用“中国专用汽车之都”这块金字招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世界知名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落户随州,实现聚集发展。借鉴今年省委省政府举办“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时举办中国(随州)专用汽车博览会的成功经验,连续在随州举办中国商用车暨专用汽车博览会,推动湖北专用汽车走遍全国、走向世界。三要大视野服务。树立长远发展理念,对项目供地实行“差异地价”,投资大的企业购地实行“一事一议”甚至零地价,资金缺口则通过商业用地开发和园区内的市场化服务来弥补。帮助入园项目争取贷款贴息和科技资金扶持以及各级各类专项基金扶持,帮助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企业协调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实行专汽项目包保责任制,开展保姆式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建设、生产经营期间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坚持持续发展,培育专汽品牌。鼓励和引导我省专用汽车企业发展品牌经济,叫响“湖北制造”、“中国制造”,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走持续发展之路。一要着力引进知名品牌。把引进知名品牌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力争引进一大批国内外知名汽车集团和驰名品牌落户随州。二要大力培育本土品牌。本着扶持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的原则,建立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品牌创建机制,从质量管理、科技进步、培育扶持、强化服务、优化环境等方面入手,支持企业发展本土品牌,争创“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引导中小企业与国内外品牌公司合资合作,实现自身的劳动力成本、经销渠道、客户资源等优势与知名品牌的有机结合,借知名品牌的影响力扩大自己的规模和实力。三要放手培育产业集群品牌。鼓励专汽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区域产品综合品牌,加强集群品牌推介,提高品牌市场覆盖率。四要突出培育出口品牌。五要落实品牌激励政策。
5、坚持服务发展,优化发展环境。一要抓好人才服务。人才问题是所有汽车企业都面临的问题,汽车产业是靠人才拉动的。要按照与国际接轨的目标,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产业工人队伍、职业营销队伍建设,为专用汽车产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二要抓好金融服务。抓住国家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推动政银企三方密切合作,帮助专汽生产企业渡过金融危机的“寒冬”。加大对担保公司发展的支持力度,扩大对专汽企业的担保贷款。建立湖北专汽产业发展基金,扶持重点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争创区域品牌、提供关键和重大技术支持、创业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等。鼓励民间资本向中小专汽企业进行风险投资。鼓励专汽集团上市融资。三要抓好行业服务。加强专汽行业引导,推动建立随州专用汽车产业物流、研发、金融、商务、信息、咨询、孵化七大服务平台,提升专汽产业整体素质,树立“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的良好形象。四要抓好公共服务。成立湖北专用汽车产业领导小组,由分管工业的副省长挂帅,省直各职能部门参与,负责解决专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抓好市场规范,禁止无资质生产、买卖和套用合格证,创造和谐的竞争环境。五要强化政策扶持。在认真落实已有的贷款贴息、科技资金扶持、各级各类专项基金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推行支持专汽产业发展新政。①集中全省资源优势建设随州“中国专用汽车之都”,“随州专汽走廊”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土地供应上给予倾斜。②省政府每年列支5亿元专项资金,扶持我省专用汽车产业做大做强。③省政府支持随州尽快将专用汽车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物流中心建设成为湖北省“三个中心”,进而建成国家级中心。④制定有利于地产专用车销售和使用的优惠政策,在新增设备所得税、加速折旧、政府采购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
(执笔:刘 斌 高建舟 闵红义 李居正)